新闻详情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新三样”焕发徽风皖韵新气象
2025-05-05 来源:新华网 浏览:4444816次

  一只火出圈的“鱼灯”,带动文旅消费超20亿元;特色古民居引入“非遗+民宿”运营模式,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文化栖居地;在红色剧场里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开放科学重器打造“科技+艺术”文旅新地标……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全省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

  依托独特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创新文化资源,安徽着力打造文旅消费“新三样”——体验游新业态、科技游新产品、红色游新场景,让文旅流量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量。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如今,安徽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将文旅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高质量文旅消费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彰显徽风皖韵的新气象。

  “体验+”重构文旅新业态

 2025年1月23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宏村镇龙江村一座明清老宅里,国家级非遗“徽墨制作技艺”的当地代表性传承人申易鑫(右)向游客演示徽墨制作技艺。新华社发(汪澄摄)

  安徽黟县宏村镇龙江村,一座明清老宅里,国家级非遗“徽墨制作技艺”的当地代表性传承人申易鑫手握一柄方锤,在一团粘糯滋润的墨坯上反复锤敲,向围坐身旁的亲子家庭演示徽墨制作技艺。案几上,斑驳的制墨工具,诉说着徽墨传承的千年时光。

  “制墨最后一道工序是描金,就像给老物件换新衣。”申易鑫说着,将压制成形的一个个长形墨条交给身边的孩子,指导他们将金粉填入墨条上的牡丹纹样里,一块块“凤穿牡丹”的描金墨就大功告成了。

  申易鑫所在的这座老宅是一家主打非遗体验的主题民宿。“人们来徽州,最想触摸到鲜活的文化。”黄山市文旅局局长程燕说,黄山市是徽州文化发源地,拥有310处国家级传统村落、476处省级传统村落、4100多处历史建筑,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文旅创新的“破题点”。

  2025年3月22日,游客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观看《徽州府有喜》沉浸式实景演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施亚磊摄)

  皓月当空,灯影摇曳,唢呐声划破夜空。位于安徽歙县徽州古城的徽州府衙内,沉浸式实景演出《徽州府有喜》如约而至。以徽州历史和民间故事为蓝本,依托徽派建筑群,让观众随剧情移步换景,感受古徽州变迁。古城另一端,徽州历史博物馆内,以馆藏一级文物“初登第,得意回”石刻为起点,观众手持通关文牒,体验古代文人高中进士后的游街盛景。

  “这种方式很有代入感,让游客走进古建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徽州历史文化鲜活地呈现出来。”浙江游客赵艳蓉称赞道。

  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副主任周虎说,为了丰富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当地还挖掘非遗鱼灯文化,成立鱼灯工坊等非遗实践基地,开展鱼灯舞、鱼服秀等体验项目,打造传统文化的出圈IP。近年来,当地仅非遗鱼灯一项就吸引游客30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0亿元。

 2025年2月8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鱼灯工坊内,游客(中)在记录鱼灯制作过程。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如今,民宿成非遗传承地、古建变身文化展演空间、银发经济与新安医学相遇、博物馆化作时空剧场……在安徽,越来越多地方通过“体验+”重构文旅新业态,带动全省文旅产业迸发新活力。

 2025年3月13日,游客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塔川村一家民宿内休闲。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2024年,黟县两家特色民宿入选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带动当地旅游住宿消费21亿元。以黟县民宿为代表,安徽打造皖美民宿集聚区10个,等级民宿跻身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全省吸引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4%、10.8%。

  “科技+”打造文旅新产品

 2025年1月19日,小朋友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参加研学活动。新华社发(胡茜摄)

  佩戴AR眼镜“穿越”至水星地下城,沉浸式观测“一日双升”的奇景,全息影像动态还原宇宙大爆炸场景……步入外形如宇宙飞船的安徽首个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仿若开启了一场深空漫步之旅,科技与艺术的碰撞让游客惊叹“撞见了超乎想象的科学之美”。

  深空探测是安徽省着力打造的科创高地之一,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就落户合肥。“科里科气”这个合肥独特的城市气质,正成为合肥涵养城市文化、发展文旅融合的重要依托。

  2024年11月,合肥市与深空探测实验室携手打造深空探测科普艺术馆。“艺术馆既是展示科研成果的窗口,也为公众架起深空探测科普的桥梁。”深空探测实验室工程师石萌表示,作为合肥“科创科普游”的打卡点,截至今年3月,艺术馆已接待超万人次。

  2024年5月18日,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人们参观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瞄准“科技+文旅”,合肥依托人造太阳、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平台及无人驾驶、载人无人飞行等科技应用新场景等,打造了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创科普研学旅游基地,开辟了科幻新天地、科技新能源、科普新生态等百余条主题线路,将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文化景点等串珠成链,为游客提供旅游新体验。

  “科技资源正在转化为文旅动能,也擦亮了科技之城的文旅新名片。”合肥市文旅局局长吴娅娟说。2024年,合肥的科创科普游省外游客占比由5%提升到17.5%,获评“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

  当科技笔触融入文化长卷,徽风皖韵焕发出别样光彩:

  长江之滨,马鞍山“长江不夜城”景区的千盏彩灯划破夜幕,裸眼3D技术在江面“复活”沿江城市的地标,全息投影勾勒出长江千年文脉的流动剪影,游客凭栏可触长江文明的脉络;

 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游客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不夜城”景区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淮河北岸,阜阳双清湾水街以光影科技将欧阳修、苏轼等历史名人的诗词画赋生动呈现,带给观众科技与人文、现代与传统共织的沉浸式漫步体验;

  庐州城内,安徽博物院《永远的盛唐》XR沉浸体验展以大空间追踪、三维重建技术,高精度再现长安盛景与丝绸辉煌。

  科技正在打破体验边界,催生文旅新生态。近5年来,安徽共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6个、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2个。

  “红色+”丰富文旅新场景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霍山县落儿岭镇,寂静春风掠过草木葳蕤的崖壁,峡谷里却突然腾起硝烟,一阵阵激烈的枪炮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是大型实景剧《大别山传奇》的演出现场。年轻游客白欣语说,置身现场,数十名战士从山间无畏地冲向敌人时,感觉自己是在历史中震颤的参与者。

  “《大别山传奇》去年共演出了600多场,吸引游客近90万人次。”演出项目主办方六万情峡景区相关负责人饶先耀介绍,“几乎每位来景区游玩的游客都会购票观看。”

 2025年3月19日,游客在安徽省霍山县落儿岭镇观看大型实景剧《大别山传奇》。新华社记者朱青摄

  安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红色文化是徽风皖韵的重要标识。全省共有31个革命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6家单位入选国家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安徽培育文旅支柱产业的又一着力点。

  在逼仄的“监狱”里传递密信,在密室机关里破译摩尔斯电码,在繁华“酒楼”里寻找接头人……在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镇,以红色革命历史为背景,由六安市与安徽省当代影视创作研究院合作开发创作的密室游戏《红夜》,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

  “游戏以安徽第一次民团起义诸佛庵起义为背景,重点刻画革命英雄刘淠西从发动起义、创建党组织到被捕牺牲的历程。”项目开发负责人、诸佛庵镇人大主席符煜介绍,游客可以以革命者身份,在刘家大宅、监狱等场景中完成传递密信、破解密码等任务。

  那些曾在历史书里匆匆掠过的名字,在一个个游戏环节里变得鲜活而真实起来。当密室游戏结束后,不少游客都会拿起手机搜索六霍起义,主动去了解、去思考这段历史。

  “这正是红色文化的生命力。”符煜说。

  技术赋能让历史“破壁”,互动体验让精神“入心”,年轻化表达让基因“续脉”。

  “红色+”的文旅创新热潮点燃了地方文旅产业的新引擎,把红色文旅资源与音乐节、思政课、文体赛事等更多新场景结合起来,为红色文旅产业注入更多活力。2024年安徽全省红色旅游市场累计接待游客人次、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5%和44.7%。

 2024年5月22日,游客在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南溪镇丁埠村的立夏节起义陈列馆参观。新华社发(范柏文摄)

  “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科创文化是安徽文旅融合的优势资源和抓手。”安徽省文旅厅厅长周明洁认为,当前安徽正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提质增效,积极探索“体验+”模式重构文旅新业态,推进“科技+”实践打造文旅新产品,创新“红色+”形式拓展文旅新场景,文旅“新三样”方兴未艾,让徽风皖韵焕发时代活力,加速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文字记者:杨玉华、刘美子、朱青

  视频记者:周牧

  海报设计:刘思录

  统筹:郝静、孙闻、马晶、郜新鑫、孟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记录中国号系信息发布平台,记录中国TV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视频精选

巴菲特:贸易不应该是武器

国际 1天前 589万
推荐
视频

安徽芜湖:云海磅礴绘丹青

文旅 6天前 796万
推荐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