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2023-11-20 来源:新华网 浏览:1198321次

2023年11月9日,田家圪旦新村航拍图。(受访单位供图)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0日电 题: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新华社记者贾立君

  11月20日,田家圪旦新村最后28套安置房钥匙交到群众手里,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迄今最大的黄河滩区迁建项目宣告成功。人们感慨,这个300年的“孤岛村”,此前70年中5次搬迁泡汤,如果没有中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出河。

  田家圪旦村拆除前的一处房舍(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孤岛:一条小船连外界

  黄河滩里的田家圪旦,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德胜泰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子三面环水,黄河涨水时则会变为“孤岛”。

  村民说,近300年前几户晋北、陕北“走西口”人来此落脚,搭茅庵开荒种地,如今已延续七八代、繁衍上千人。这里的河滩地能产粮,但遇黄河发大水,庄稼被水淹,也许颗粒无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村民修起“一堤两坝”:村南高隆的是黄河大堤,村西、北、东沿黄河干流10多公里的是拦河坝,村子周围还有7公里的护村坝。拦河洪坝年年在“长高”,村子逐渐比河面低了60多厘米,水患长期威胁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除夏秋两季防洪外,冬春封河、开河还得防凌。

2023年6月8日拍摄的田家圪旦村拆除前村貌。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田家圪旦人出行只有一条土路,但须穿村南大堤北侧的黄河故道而过。这200多米的“凹槽”,汛期道路被水淹,人员、物资往来受限,全凭一条人称“舀水瓢”的小铁船连接外界。

  多年来,田家圪旦沉寂在河滩里。2009年,跨村南北而过的黄河德胜泰大桥建成通车,村民从桥下用脚手架搭起18米高的“天梯”,周边许多人才知道这里有个“孤岛村”。

  搁浅:5次搬迁均落空

  “头顶着黄河睡觉,不踏实。”田家圪旦的村民说,祖辈们为养家糊口,冒着风险来到这里,日子过好了的时候也总想给后代找个好去处。为此,有的人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黄河两岸平原上买田置产,举家搬出河滩。

2023年11月9日,田家圪旦新村局部航拍图。(受访单位供图)

  过去,田家圪旦属黄河北岸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管辖。1951年对岸干部坐船过来下乡,看到生存条件恶劣,动员大家搬迁。政府在黄河北岸选了地方,但村民觉得那里是未种熟的沙滩,难长庄稼,不搬。

  翌年,田家圪旦划归黄河南岸的达拉特旗。1958年水灾后,政府在大堤外建了数排土坯房基,让大家把旧房椽檩拆下盖顶子搬过去。人们觉得5公里种地太远,不搬。

  2000年,旗政府给每人补助5000元,让大家迁到大堤外自建新房。人们仍然没搬。

  2005年,自治区要求当地政府设法解决问题,但旗里财力有限,没有搬成。

  2015年,市、旗两级政府决定给每人补贴6万元,让自行出堤建房或买房,村民觉得补贴低,搬迁又被搁浅。

  至此,从1951年以来的70年中,5次大的搬迁动议全部落空。近20年来,青壮年纷纷进城谋生,留守老年人们无心翻盖新房,村庄日渐破败。

  2023年9月24日拍摄的田家圪旦新村一处民居院落。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出河:国家战略作后盾

  谁也没有想到,困扰几代人的搬迁问题,最终在两年之内得到彻底解决。

  2019年,党中央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有了政策依据,自治区迅速制定规划,配套专项资金。2022年2月印发的《黄河内蒙古段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涉及全区沿黄12个旗县的74个滩区自然村8900多人,其中特别指出:受洪水威胁较大的田家圪旦,要集中在2022年至2023年稳步迁到堤外。

  11月20日,人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德胜泰村党群服务中心楼前广场休闲。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内蒙古水利、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全面支持。为“尊重老百姓的意愿,把好事办好”,达拉特旗对新村的选址、规划和迁建方案慎之又慎。最后,确定了“以货币化为主,建集中安置区为辅”的原则。村民都愿意领钱拆旧房;新村所需建设规模也大为缩小,利于选址。如此,大堤南侧地块成为最佳迁入地,距旧村3公里,一过大堤便是。

  后经多轮迁建意愿调查,制定了“8+1+N”安置方案——每人8万元购房补助款、1万元养老保险补助费,按评估结果对主房、凉房、棚圈以及其它附属设施分类拆旧补偿。以三口之家测算,人均可得11万元。

2023年9月24日拍摄的田家圪旦新村自动化羊圈。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对于不想进城的群众,在新村按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房屋191套,每人只需出5万元即可买到新房。针对养殖户,在新村西侧建了3万平方米、可容纳1.9万只羊的全自动绿色化棚圈,还有现代化猪舍、牛圈各1栋。为保障耕地收益,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对村里1.2万亩连片耕地进行集体经营;剩余8000亩土地,引入企业统一流转,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达拉特旗旗长王小平说,上级财政下拨了2.87亿元专项资金,旗财政又匹配6500万元用于新村征地、棚圈、草料间、有机肥厂等建设。今后,重点打造肉羊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太满意了!”于今年5月首批入住新村的吕过关老人说,政府把新房装修得像楼房一样,取暖都有电炉、燃气炉两套小锅炉,可根据阶梯电价随时切换,“我71岁了,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养老的地方。”

  新村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宽敞的院子里除了正房,还有凉房、菜地;党群服务中心大楼里,有超市、卫生室、文化室,还有养老互助食堂。许多人表示“搬得好”,感慨以前出行不便,现在人来人往真热闹,最关键的是生活质量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记录中国号系信息发布平台,记录中国TV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视频精选

黑龙江海林秋季风景如画

文旅 1天前 449万
推荐
视频

华山景区迎来客流高峰

文旅 1天前 898万
推荐
视频